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曾衍德解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作者:  来源:新三农   日期:2019-07-03 10:09:53 点击: 属于:专家观点

  编者按:2019年6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纲领性文件。为便于各地、各类经营主体了解《意见》精神和重要政策措施,我们邀请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进行解读。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

问:乡村产业内涵特征是什么?与过去的乡镇企业和现在的城市企业有什么差别?

  答:《意见》开宗明义,在帽段对乡村产业概念作了阐述。就内涵而言,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产业。就特征来讲,乡村产业来源于并改造提高于传统种养业和手工业,具有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健全,农业功能充分发掘,乡村价值深度开发,带动乡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等特征。就外延来说,乡村产业包括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乡村产业中的乡土特色产业拓宽农业门类,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休闲旅游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服务业丰富农业业态。

  可以讲,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乡村产业立足于种养业,但又不局限于种养业,是对种养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提升。乡村产业有别于过去的乡镇企业,联农带农特征更加明显,通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乡村产业有别于城市产业,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重价值,业态类型丰富,乡村气息浓厚。

问:《意见》总体框架是如何设计的?与农业农村全局是如何衔接?

  答: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意见》将乡村振兴纳入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实现路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意见》指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意见》提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等原则,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意见》从六个方面对具体任务作了详细的阐述。一是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这是解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抓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二是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这是着眼解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怎么摆布”的问题,就是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这是着眼解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怎么抓”的问题,就是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打造产业融合载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这是解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抓成什么效果”的问题,就是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五是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这是着眼解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动能是什么”的问题,就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六是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这是解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什么真金白银”的问题,就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意见》要求,各地要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研究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统计,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问:《意见》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这个指标是指向性的,也是制度性的。提出这一指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当前,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

  二是突显农业农村地位。在现行统计制度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这是传统的种养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种养业增加值在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如果把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这些延伸、交叉、融合的产业增加值统计起来,比重就很大。比重小,就显得地位不重要,地方政府不重视。一些中西部地区测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到县域生产总值的50%,即使在一些大城市周边,也占到了20%。这一比重的变化,显示了农业农村地位的重要,产业融合发展取向的重要。

  三是完善农业统计制度。落实《意见》提出的要求,我们正在研究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值的指标体系和测算办法,重点是提出农业延伸的产业、交互的产业、以及农业农村功能价值拓展的产业。把这些产业分类,确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并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一统计制度的完善,不仅是统计制度的变革,还是发展方向的指针,更是带有革命性的重大变革。

  问:种养业是乡村产业的基础,如何做强现代种养业?

  答:种养业是乡村产业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的任务所在。做强现代种养业,重点是三个方面:

  一是巩固提升农业产能。首要的任务,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抓粮食生产的劲头丝毫不能松懈,保粮食安全的决心丝毫不能退让,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同时,要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奶业振兴和渔业健康养殖,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创新产业组织方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促进小农户之间、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开展合作与联合,发展加工流通和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另一方面,继续积极发展“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支持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和农户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三是延伸拓展产业链。过去,种养业多是农民一家一户干,产业链极短,收益不多,需要向加工流通全面拓展,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服一体、农林牧渔结合、贸工农旅融合的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问:乡土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精乡土特色产业?

答:乡土特色产业是从农民手工艺改造提升出来的乡村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意见》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加快发展特色食品、特色制造、特色建筑、特色手工业等乡土特色产业。

  一是发掘一批乡土特色产品。以资源禀赋和独特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小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开发一批乡土特色产业。

  二是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全面提升特色农业的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三是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优势资源,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乡土特色产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平台载体,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创响一批乡土特色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发掘一批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创响“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问:加工流通是联结前端、延伸后端的产业,如何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答: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是从农业延伸出来的乡村产业,是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腰”,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也是乡村产业中潜力最大、效益较高的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精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普遍较低,加工副产物60%以上没有得到综合利用。据测算,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粮油薯增值2-4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4倍,果品蔬菜增值5-10倍。要组织开展公共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创制蛋白、脂肪、纤维、活性物质、药用价值、新营养素提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推介“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发展“厨房经济”“餐桌经济”,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供给模式。

  二是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意见》强调,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初加工,这也是解决就地就近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低、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问题,聚焦主导产业,对各类农产品贮藏、烘干、包装、分等分级、后整理和初加工等环节进行补助。欧洲一些国家这方面经验很成熟,发展很好,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三是建设农产品加工集群。《意见》要求,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着力构建原料基地、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环节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的产业集群,改变原料在农村、加工在城市的格局。

  此外,《意见》强调,加快发展流通业,把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统筹起来,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物流节点,实现全过程无缝对接。

问:休闲旅游是农业农村功能价值拓展的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如何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答: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从乡村拓展出来的乡村产业。现在,农业农村资源潜力很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开发的潜力也很大,城乡居民的市场需求量也大,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休闲旅游。

  一是打造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意见》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要挖掘乡村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发掘村落历史,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

  二是丰富休闲旅游业态。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等高端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型业态。

  三是提升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定修订一批技术规程和服务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汇聚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聚集区开展督促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推出“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

问:乡村服务业是农民和市民均离不开的乡村产业,如何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

  答:乡村新兴服务业是为农为民服务的乡村产业。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田务农的人数减少,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精心培育乡村服务业。一个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意见》要求,围绕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包括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服务。同时要支持供销社、邮政公司、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开展服务,满足农民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高效率的“一站式”社会化服务需求。另一个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过去,农村有一些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是供销社,还有一些个人兴办的小门店,也有一些小集市。现在,适应村庄变化、城镇建设的需要,《意见》要求,改造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商业网点,积极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

问:乡村信息产业引领和驱动乡村产业发展,将会重塑乡村产业形态,如何大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

答:伴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农业往往“手指一划、全部搞定”,农民网上卖菜、市民上网买菜,空间上“万水千山”变为屏幕上“近在咫尺”。这种背景下就凸出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不足。目前,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建设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仍处发展初期。因此,《意见》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生产过程信息化。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产地的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电商服务等条件建设,扩大物联网示范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产业模式。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电商化。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推动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上网销售,加快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问题。

问:如何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

  答:吸取上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教训,《意见》对乡村产业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安排。概括为县域、镇域和村三个层级。

  一是强化县域统筹。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

  二是推进镇域产业聚集。发挥镇(乡)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乡)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镇(乡)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三是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和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镇(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目的均是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改变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劳力在乡村、产业在城市的状况。

问:如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答:产业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脱贫攻坚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没有产业基础是不牢固的、不持续的。《意见》提出了三个方面要求。

  一是政策力度不减。扶持政策不减少、人员力量不减弱、工作力度不减小,目标不变、靶心不移、频道不换,做到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持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巩固和扩大产业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发掘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旅游精品点。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尽可能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

  三是促进产销对接。《意见》要求,引导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产品销售。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

问:产业融合发展是新趋势,如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答: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动能转化经历过三次,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形成了“分”的动能;90年代中后期,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流”的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交互渗透,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融合、业态丰富多样,农业跨出农业边界与现代产业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趋势,形成了“合”的动能,这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民的“第四次创造”。

  适应现代产业要素聚集、业态层出不穷的要求,把融合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融合主体、催生融合业态、搭建融合载体、建立融合机制,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就地就近安排农民就业创业,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同步受益、同步提升、同步进步。

  一是培育多元主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融合的本质不单是农业“接二连三”、“隔二连三”,更重要的是经营主体的融合。要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是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的实现形式。要扶持一批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离农业最近、联农民最紧”的产业集合体,带领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

  二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乡村产业呈现“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几年,各地已探索形成了一套业态融合模式,要认真总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意见》要求,推行“种植+”林牧渔,形成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实现“内向”融合。推行“农业+”加工流通,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实现“顺向”融合。推行“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实现“横向”融合。推进“农业+”信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实现“逆向”融合。

  三是打造产业融合载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针对乡村产业趋同性结构、分散化布局,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建设一批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的产业集群,将小商品融入大市场、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小企业融入大集群。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小镇建设要立足产业基础,促进要素聚集和功能拓展,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乡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乡村产业一个显著特征是联农带农,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利益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模式。推行“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模式,打通融合结点。《意见》要求,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此外,正在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真正在股权层面实现利益融合,让广大农民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受益、同步提升、同步发展。

问:绿色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底色,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

  答:吸取过去乡镇企业粗放经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教训,积极推进绿色兴农。《意见》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以绿色标准体系引领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在梳理现有标准基础上,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拓展国际市场。

  二要以标准化生产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绿色粮仓、绿色果(菜)园、绿色牧(渔)场,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要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三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强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循环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得进入乡村,不再捡回落后的低质低效生产。要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支持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

  

问: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向乡村延伸拓展,如何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进乡村创新创业。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三波创新创业热潮。上世纪80年代,一批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农村能人纷纷登场,创办农村二三产业。上世纪90年代,农村青壮年就地就近创业和进城务工经商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技术与产业交互联动、深度融合,催生了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大批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利用在城市积累的资金、技术、经验和市场渠道,在农业内外、生产两端和城乡两头创业,形成第三次创业浪潮,正好与乡村产业振兴契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一大批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新创业者,形成蔚为壮观的创业奔富热潮。

  一是培育创新创业群体促进农村创新业。《意见》强调,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平台,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在乡“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把智创、文创、农创引入乡村,加速资金、技术和服务向乡村延伸,支持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引导农民工在青壮年时返乡创业。

  二是搭建平台载体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意见》提出,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和实训孵化基地。积极搭建“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平台,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乡村产业发展载体,推行智能生产、经营平台、物流终端、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创新创业。这方面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推动“放管服”改革,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投资兴业更加便捷、更加舒心。另一个是,加强技术培训。实施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培养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让新农民唱主角,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以及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典型案例,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资源要素充分涌流。

问: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如何强化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保障?

  答: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意见》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要素取之于农,优先用之于农,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投资力度,在“钱、地、人”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引导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乡村产业集聚。

  一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意见》要求,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经测算,这一比例的提高,将会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同时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

  二是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意见》要求,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这是改变农村存款流入城市的重要举措。《意见》要求,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实施担保费用和业务奖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发展项目融资担保力度。鼓励地方通过实施担保费用补助、业务奖补等方式支持乡村产业贷款担保。拓宽担保物范围,允许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

  三是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意见》要求,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发展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工商企业进入乡村,要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多办一些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产业。不得违规占用农地或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不能兴办污染环境项目。

  四是完善用地保障政策。《意见》要求,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耕地占补平衡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

  五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意见》要求,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开展面向农技推广人员、乡土人才的评审。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

问:如何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组织保障?

  答:《意见》要求,落实乡村产业振兴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产业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导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扛起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任务,真正成为乡村产业工作行家里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县(市)委政府负责、乡镇主抓、村组落实的推进机制。农业农村部门要与发改、财政、工信、住建、交通、文旅、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协调机制。

问:如何建立乡村产业考核制度?

  答:乡村产业振兴长远的目标是,健全完备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短期的目标是,增强供给侧结构适应性,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意见》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科学评估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支持地方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定期分析评估。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

联系电话(传真):024—83985771

E-mail:xczx@syau.edu.cn

备案号:辽ICP备05001374号


访问次数 访问